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委员 >> 委员新论 >> 稿件

如何让“互联网医疗”少走弯路

马 进

2021-03-16 来源:联合时报   

  互联网医疗是互联网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其包括了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医疗服务。互联网医疗代表了医疗行业借助互联网技术和载体新的发展方向,有利于解决医疗资源不平衡和人们日益增加的健康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

  疫情发生后,部分医疗机构以及现有的一些互联网医疗平台,包括平安好医生、好大夫在线和丁香医生等纷纷开展了问诊活动,为广大用户提供相关咨询和诊断。2020年春节期间,互联网医疗在线问诊领域独立APP日活量峰值达到了671.2万人次。同期,医药电商活跃人数峰值达到了148.21万人次。被称作“第二战场”的互联网医疗在这场抗疫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再次证明互联网医疗大有可为。

  然而,在看到发展未来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存在的不足,如平台医生质量参差不齐、接诊医生资质与宣传资质不一致、诊疗活动缺乏标准与规范、缺乏网络诊疗活动收费标准、消费者信息存在安全隐患、诊疗活动缺乏法律的保障,等等。只有避免这些不足和短板,才能使其不走弯路,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首先,要建立相应制度标准,规范“互联网医疗”服务和资质。和传统医疗服务一样,“互联网医疗”服务同样需要质量和安全控制。在互联网平台,医生只能通过问诊做出诊断和治疗建议,可能增加误诊的风险。为了降低误诊风险,应该制订互联网医疗相关的诊疗质量标准、业务规范、服务流程和安全标准。建议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制订互联网医疗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标准,严格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和要求,对互联网诊疗行为的规范性、合理性进行质量控制,促进互联网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保障患者人身安全。由于互联网平台类似线下医院,比照线下医院管理办法,对开办互联网医疗平台的资质进行准入性管理,对于在平台上行医的医生,必须实施准入管理,根据提供服务的不同,对互联网设备,特别是与诊疗相关的设备实施准入管理。

  其次,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应建立省(市)级“互联网医疗”服务和资质监管平台,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监管,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底线。无论是医院还是“互联网医疗”平台提供互联网服务,要求必须全程留痕、可查询、可追溯,同时保证访问、处理数据的行为可管、可控,开放数据接口,与省(市)级互联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对接,使医疗监管部门可以通过监管平台在互联网诊疗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对医疗机构和互联网平台、执业人员、处方、诊疗行为、患者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等内容进行监管,实现实时、全过程、全方位防护。

  最后,要制订“互联网医疗”服务收费标准,科学监控收费。尽管“互联网医疗”服务在国内部分地区已有了很好的试行实施。但在价格制订方面尚未明确,部分咨询、诊疗服务收费不合理,且缺少监控。有些提供全免费咨询、问诊,通过销售药品或耗材获得服务补偿;有些诊疗收费;有些质量与收费不成比例,乱象频出。

  为了促进“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健康发展,2018年4月,国务院曾明确要求建立健全互联网诊疗收费政策。2019年8月,国家医疗保障局也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定价提出了要求。但是,全面系统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至今尚未明确。建议尽早制定“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收费标准,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管控“互联网医疗”服务收费。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