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委员 >> 委员新论 >> 稿件

完善资源统筹机制建设智慧城市

张 英

2021-01-19 来源:联合时报   

  建设“一网统管”是上海促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2017以来,上海着手“两张网”系统的顶层设计,融合智慧城市建设,运用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模式、理念等方面的创新。当前,“一网统管”系统建设进入聚力攻坚提升阶段,正力争早日成为全球超大城市智慧化治理的“上海标杆”,形成全球特大型城市智慧化治理的“上海方案”。

  目前,上海各区及街镇立足各自信息化情况,积极投入系统建设,初步完成系统上线运行。但在信息化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存在如下四类突出问题。

  一、信息化统筹规划不足。当前统管平台建设中统筹规划不到位,各区版本多样、领域不重合、场景不出区,区级实施团队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市网格化、行政服务、大数据等3个中心的联动机制尚需优化。对比杭州由数据资源局抓总实施的“城市大脑”建设,上海在统筹规划方面存在差距,没有用好20多年来政务、行业信息化的经验和先发优势。

  二、平台集成范围不明确。平台对集成横纵这两类系统兼容不足,边界和范围不明确,缺少标准化实施框架及事务清单。例如,统管系统的基础是“网格化”,水务局等采取“流域化”管理;统管系统立足“问题导向”,处置流程必须标准化,委办部门系专业化、常态化监管;基层业务部门事权与数据资源的利用存在冲突,基层管理特色难以吸纳。

  三、项目资源集约化不足。信息化项目申报未统筹、评审不联动、归口管理不明确,存在重复申报多、申报难、立项后管理弱等问题。同时,非统管类项目申报困难。如水务系统原计划升级,部分功能无法上云,评审通不过。项目立项后没有明确统一归口管理,“管不好、管不了、不好管”现象并存。

  四、重应用、轻安全。强调科技赋能,使用较多新型信息技术,对新安全风险不够重视。为抢进度,新业务不经安全测评即上线运行。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风险暂没有评测标准和方法,网络安全、隐私泄漏等风险未充分评估。

  为此,建议:

  一、增强统筹规划能力,提高平台建设效率。一是理顺信息化中系统建设、运营和应用三方关系,切实提高统筹规划能力。立足上海以往信息化成果,依托智慧城市建设,用好统筹规划管理经验,加快建设和全面部署。二是加强顶层设计,结合上海城市治理需求,加强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梳理关键应用场景,适当提升公众互动与参与度。三是明确系统架构,加快发布统管系统的框架设计、管理清单、数据目录和实施路线图,兼顾区、委办平台差异,明确条线部门的参与边界范围等。

  二、加强项目资源管理,创新跨部门申报、评审和管理手段。一是完善资源统筹机制。进一步加强相关项目申报管理,注重共性基础技术协同攻关,提高系统平台关键技术的统筹供给能力。二是创新跨部门项目评审和归口管理制度。统筹项目资源,制定项目评审标准及归口管理方法,优化多部门联合评审机制,对立项后项目进行统一归口管理,确保权责一致。三是建立人力资源协同机制。加强实施队伍建设,在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吸纳部分业务部门的首席信息官、技术专家等,加强对区级团队的管理和技术支持。

  三、增强风险意识,提升安全评估能力。一是创新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机制。将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纳入城市运行体征。二是创新数据治理手段。完善数据统筹管理体系,统一数据交换标准,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三是标准化新安全治理举措。针对新技术、新应用等逐步建立安全风险评估机制,鼓励研发安全测评标准,确保新技术在应用前已做过综合性安全评估。

  四、完善协同机制,强化制度保障。一是明确分工协作要求和管理机制。强化城运中心的综合管理和协调能力,增强大数据中心的数据服务能力。二是加强与区、委办联动机制。理顺三级网络、五级界面的关系,加快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的系统融合。三是加强项目过程监理和质量管理。建立系统运营绩效的评价体系,确保系统长期、稳定、安全运行。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